
當您手持這片由泥土淬煉而成的瓷磚,可曾想過它與你我本性的相通之處?《六祖壇經》云:“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陶瓷磚由最樸素的泥土,經匠心淬煉而成光澤照人的建材,這一過程恰如慧能所示——眾生皆有佛性,只待明心見性。在行業產能過剩、同質化嚴重的當下,讓我們一同探尋源自千年智慧的破局之道。
一、于相離相:超越形式的創新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前陶瓷行業沉迷于模仿大理石紋理、木紋等“相”,卻鮮有真正創新。當所有企業都在追逐相同的流行花色時,價格戰成為必然。
行業啟示:有企業曾推出可凈化空氣的功能性瓷磚,將實用價值與美學結合,正是“于相離相”的實踐——不拘泥于表面紋理,而是回歸瓷磚本質功能進行突破。陶瓷企業應思考:除了裝飾,瓷磚能否調節濕度?能否賦能節能?能否成為智能家居的接口?
二、心量廣大:打破行業邊界
“心量廣大,猶如虛空。”陶瓷企業常將自己限定為“建材供應商”,但慧能的“心量廣大”啟示我們:瓷磚本質是空間語言的載體。
行業實踐:部分領先企業通過與設計師合作,推出整體空間解決方案,從賣產品轉向提供美學價值。還有企業跨界與文化IP合作,使瓷磚成為文化傳承的媒介。當瓷磚鋪設在醫院、學校、博物館等不同場景,是否承載了相應的情感與功能內涵?
三、一行三昧:專注帶來的突破
“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安閑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在追逐風口時,許多企業失去了專注的力量。
專注的力量:有企業堅持十年如一日深耕單一品類,最終成為細分領域冠軍。這正如慧能所言:“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在行業頻繁更替的熱點中,企業是否保持了戰略定力?是否在關鍵技術上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積累?
四、法無頓漸:數字化轉型的實質
“人有利鈍,法無頓漸。”數字化轉型不是目的,而是工具。當前行業存在盲目上馬智能產線的現象,卻忽略了數據流通與流程再造的本質。
務實轉型:真正的數字化不是設備的堆砌,而是如慧能所示“心悟轉法華”,以思維轉變帶動技術應用。有企業通過構建全流程數據系統,實現了從生產到管理的協同優化,這才是“法無頓漸”的實質。
五、無念為宗:用戶思維的本質
“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許多企業的“用戶導向”僅停留在口號,內心仍被成本、規模等固有觀念束縛。
真正以用戶為中心:有企業通過建立用戶需求研究體系,深入挖掘消費者對防滑、抗菌等場景化需求。陶瓷企業需自問:我們是否真正關注用戶的實際使用場景?老年群體需要的安全性、家庭關注的健康性能,是否成為產品創新的源頭?
六、不取不舍:可持續發展的智慧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在環保與成本之間,企業常陷入兩難,但慧能的智慧啟示我們,矛盾雙方本可統一。
綠色與利潤兼得:有企業通過建設綠色工廠,實現廢料、廢水的循環利用,反而降低了運營成本;還有企業推廣低能耗窯爐,能效提升超40%。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是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共贏。
七、自性能生萬法:品牌的核心在內心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品牌建設非靠外部包裝,而是內在價值的自然流露。
品牌即品格:有企業以“科技藝術”為核心理念,還有企業以“技術領先”為基石,這些均源自企業的真實能力與長期積淀。品牌故事是否與企業實際一致?員工是否認同?消費者能否感知?
明心見性,瓷見本心
《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陶瓷行業的智慧不在遠方,而在每一片瓷磚的品質中,在每一次創新的嘗試里。
當我們的產品鋪設在千家萬戶,它們不僅是冰冷的建材,更是匠心與智慧的載體。愿陶瓷企業能如六祖所言“菩提自性,本來清凈”,回歸初心,在泥土與火焰之間,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之道。
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讓我們以明鏡之心,造不朽之瓷。
注:本文融合《六祖壇經》核心思想“即心即佛”、“頓悟成佛”、“無念為宗”等,結合陶瓷行業實際挑戰,提供一條內外兼修的發展路徑。文中案例均為行業公開實踐。
(美家網產業研究中心 供稿)
友情鏈接 Links
佛山市人民政府 | 禪城區人民政府 | 禪城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 | 禪城區發展和改革局 | 禪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 佛山市消費者委員會 | 美家網 | 搜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