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盛行“酒文化”交友聚會,時至今日“酒文化”更被視為一種普遍的交際行為。在盛情之下,平日代步的車輛成為酒后的一個“累贅”,酒后代駕應運而生。但代駕行業發展迅速,也出現不少良莠不齊的現象,各種消費陷阱潛伏其中。佛山市消費者委員會提醒消費者擦亮眼睛,學會如何避免消費陷阱:
1. 選擇代駕服務前,留心看清保險細則。代駕公司在代駕服務期間會為乘車人員及車輛購買意外保險,若出現交通事故造成車輛損壞及人員傷亡且主要責任歸代駕司機時,可向代駕公司申請保險賠償。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代駕公司會巧用高額保障字眼代替高額保險賠償,一旦出現嚴重事故申請高額賠償將會困難重重,因此選擇代駕公司時需留意相關保險細則。
2. 選擇合法經營的代駕公司提供服務。在觥籌交錯的酒店、KTV等場所時常會聚集一群代駕司機,雖然他們有的有“全副武裝”的工衣工牌,但并不意味他們背后的公司就是正規合法的代駕公司或真實存在的公司。如果一不留神選擇了“野雞”公司,不僅安全無法得到保障,發生交通事故或違章都無法進行追討,而且此類公司的計價軟件甚至能隨意調整起步價及公里數。所以在選取代駕服務時,最好選擇知名度高,信譽好的正規公司。就算消費場所門外就站著一群代駕司機,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電話或登陸公眾號、APP進行下單。其次在代駕司機接收訂單后,消費者應核對好司機身份是否與代駕公司指派人員相同。
3. 莫貪便宜拒絕私單。少數代駕師傅為了省下保險費和信息費不開啟訂單,會主動降低收費和客人私了,但這樣用戶會失去代駕公司的擔保。建議消費者不要因為蠅頭小利同意代駕司機走私單,以防出現糾紛后難以提供有效證據向有關部門或消費者委員會進行投訴、維權,而代駕公司因無記錄而免責。
4. 防止代駕司機利用不同時段起步價或跨區起步價等手段造成費用糾紛。代駕費用按路程及等候時長進行統計結算,但因為不同時段或跨地域等起步價格有所不同,讓不符合操作規定的代駕司機就有了可乘之機。如接近高峰時段收費變更的時候,故意拖延到位時間,或者上車開始服務時不立刻開啟計價表等待進入變更時段才悄悄開啟。同理,跨區收費即為進入起步價更高的區域時才開啟計價。應對該情況,建議消費者在代駕司機到位時留意代駕軟件或短信提示,留意手機是否收到服務開始和計費開始的提醒,讓違規代駕司機無法騙取高收益。另外,如事后發現問題,也可通過行程記錄截取呼叫服務的時間、地點進行訂單比對,掌握證據后向代駕公司進行投訴維權。
5. 避免繞路產生消費糾紛。消費者酒后狀態不佳時,有可能被少數操作不規范的代駕司機鉆空子,繞行遠路獲取高計費。所以在代駕開始時,消費者可要求開啟導航軟件,讓代駕司機按照既定線路行駛,避免出現糾紛。如果事后發現計費有出入,事后可撥打代駕公司投訴電話,要求進行行駛線路比對,如核實違規可依法索取賠償。正規代駕公司對代駕司機的行駛里程都有監控記錄,若代駕公司無法做出合理回應,可保留訂單依據及提供車輛行程記錄等證據到相關部門或消費者委員會進行投訴調解。
6. 代駕司機服務時造成交通違章可進行申訴。代駕公司服務過程中若代駕司機發生違章,可對照違章通知單上的發生時間與接受代駕服務的時間段進行責任劃分,再要求代駕公司承擔相應交通處罰,一般情況下代駕公司核實后都能作出相應處理。
佛山市消委會律師顧問團朱慶程律師點評:
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七條的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因此,我們在接受代駕服務時,一定要明確我們接受的不是代駕者個人提供的服務,而是代駕平臺提供的服務。如果發生糾紛甚至索賠事件,我們需要并且首選平臺公司,代駕平臺應當對消費者的人身、財產盡到保護義務。上述溫馨提示符合此法律規定。雖然,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沒有對代駕這一種服務單獨作出規定。但是根據上位法《民法總則》和《合同法》的規定。當事人為民事行為應當遵守、誠實信用、遵守善良風俗的規定。因此,代駕人員應當按照合理路線進行代駕、不得繞路,增加消費者的開支和時間成本。一旦發現此問題,消費者對不合理繞路所產生的費用可以不予承擔,由代駕公司自行承擔損失。另外,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一條規定: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享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利。根據我國民訴法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消費者需要保管好訂單、財產損害、或者人身損害的證據,才能獲得有效的賠償。消費者獲得賠償的依據不僅包括上述法律、還包括了侵權責任法的規定等。因此,事前找正規的代駕平臺,是否保留索賠證據,是有效保障自己權益的方式。
(來源:佛山市消費者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