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已經過去,可以說過去的一年是陶瓷行業開始深刻變革的一年,對當前的陶瓷行業形勢一句非常流行的話“活著就好”概括,我認為是非常貼切的。2018年下半年,陶瓷行業遭遇了罕見的斷崖式下滑,很多大型企業倒閉,某些行業龍頭品牌銷售遭遇50%以上下滑,作為佛山禪城區陶瓷行業協會會長,以及廣東芬芳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對此談談我的看法,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行業寒冬來臨,陶瓷企業需要協同發展
中國陶瓷產業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借改革開放的和國家大力發展房地產業的春風,經歷了黃金發展期,也培育了很多國內、甚至國際知名品牌,但是,遺憾的是,我們以前只是一味的追求規模、追求單個企業的成就,而忽視了“行業協同”,由于產品的品類和花色眾多,無法形成統一的生產標準,無法自主調節產能,無法形成“品牌運作”和“生產加工”分離,導致現在行業怪相——“大佬們誰也不服輸”、“員工們希望其他企業倒閉自己好”、“無節制的降價銷售”。
從當前行業態勢來看,陶瓷行業大型企業間的并購重組將很難發生,大多數企業排產不足的問題將繼續面臨,甚至2018年年底停產的企業春節后能否順利開窯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從現在的形勢來看,2019年極有可能是更加“寒冷”的一年,衷心期望在政府的引導下,能夠形成企業間的協同生產、協同發展,統一布局,為行業的健康發展、共度時艱提供基礎。
環保要求日益嚴格,很多企業怨聲大,
但我認為環保影響陶瓷行業發展是個偽命題
以廣東省為例,目前,廣東省陶瓷行業共計400多條窯爐,正常生產的預計在280條左右,平均每條窯日耗煤量60噸(以5500大卡/kg煤炭計算),一天大概耗煤量為16800噸。而就廣東全省而言,日均耗煤接近達到150萬噸(以5500大卡/kg煤炭計算),幾乎是廣東陶瓷行業日耗煤量的90倍,其燃燒排放物量遠大于陶瓷行業,并且陶瓷行業基本上都是煤氣化后入窯燃燒,造成的污染非常有限,理應不成為政府關停、責令陶瓷企業整改或者逼迫陶瓷企業“煤改氣”的借口。
之所以部分陶瓷企業對環保問題怨聲載道,主要還是源于早年行業無序發展,政府監管不嚴,企業只管追求利益、環保意思淡薄。更有甚者,某企業年產值40多億,居然為一年投入1000萬環保設施的運行費用嗤之以鼻。
稅務的規范化對陶瓷行業將產生深遠影響
房地產驅動中國經濟發展確實帶來了很多的好處,但是高速發展的房地產業隨著剛需人群的減少,以及國家“房子是用來住,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房地產在2018年開始有明顯的下滑,本人認為國家正將“房地產經濟”驅動發展,逐步轉向“全民繳稅”驅動發展。國家維持正常運轉和發展需要的資金,每一家企業、每一位公民都需要做出相應的貢獻。因此,規范稅收政策,監管公司和個人交易,是必然之路。以前,陶瓷行業交易走私賬比公賬還多,偷逃稅款非常嚴重,2019年1月1日新的稅法實施,以及國家對賬戶資金流動監管,勢必會導致行業銷售價格的調整,肯定會給一些操作不規范的企業帶來影響,甚至導致某些企業倒閉,我認為這是社會和行業發展的必須,交易和稅收的規范化操作是必然。
陶瓷行業亟待人才引進和創新
行業寒冬以至,年底陶瓷行業的企業主們面對經銷商依然在吹噓年增長兩位數以上、經銷商增加幾百家、在其他領域已經被廣泛應用的產品移到陶瓷行業來屢屢在年會上被稱為“全球首創”、“行業首創”,個中痛苦和事實估計只有自己知道。甚至有些企業推出新的產品,自己都還沒有搞明白原理,就開始搞噱頭,罔顧事實,比如:某企業宣傳自己的發熱瓷磚發熱部件為三層以內石墨烯發熱片,須不知三層以內石墨烯形成的膜電阻極小,不適宜于制作成發熱產品;某企業宣傳其可誘生負離子瓷磚中誘導產生負離子的原料為碧璽,須不知碧璽在700-800℃下就轉變成其他產物了,經過1300℃窯爐燒成的瓷磚,根本就不會再有誘生負離子的功能。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雖有企業主炒作的需求,但核心的問題是行業高層次人才缺乏,分辨產品原理和功能的能力欠缺造成。
陶瓷行業發展至今,光靠工藝的堆積、釉料的疊加已經不能稱之為創新產品了,行業的營銷模式、產品開發急需新的突破,大規模引入高層次人才迫在眉睫。衷心希望,各大陶企能夠精誠合作,協同創新,為行業的健康、穩步發展出力。
總而言之,陶瓷行業的變革已經不可逆轉,2019年應該是深刻變革的開始之年,雖然很多人認為“中美貿易戰”對陶瓷行業影響大,但是,我認為“中美貿易戰”受限于中美瓷磚出口交易量占比陶瓷行業產能比例小,國家穩住“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決心和手段來看,外部環境的變化,不至于給中國陶瓷行業造成大的影響。解決當前的問題,依然需要從內部和根源著手。衷心希望各陶瓷企業能夠認清形勢,積極應對,爭取能夠早日實現中國陶瓷產業由量到質的轉變,順利渡過難關。
友情鏈接 Links
佛山市人民政府 | 禪城區人民政府 | 禪城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 | 禪城區發展和改革局 | 禪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 佛山市消費者委員會 | 美家網 | 搜陶網 |